- 書籍資料
書名 |
小房子 |
圖/文 |
維吉尼亞.李.巴頓 |
譯 |
林真美 |
出版社 |
遠流 |
出版日期 |
1996年09月15日 |
- 選書動機
第一次看到小房子這本書時,封面是一間小房子,環繞在田野間,旁邊還有小花,我們覺得很疑惑,除了覺得用一間房子當主題很特別外,而且不知道為什麼一間小房子會跟大自然有關。於是我們就選擇了這本書。
- 故事內容
故事中描述一間小房子原本在綠意盎然的鄉下,一開始小房子對城市充滿幻想,對於城鎮的樣貌充滿好奇,漸漸地,隨著都市的發展,小房子附近的花草樹木逐漸減少,變得高樓林立且充滿廢氣,小房子覺得自己不喜歡住在城裡了。有一天小房子的主人的孫子來到城裡,於是他們決定將小房子搬離這裡,從此,小房子又回到鄉下,在一片丘陵上,有著月亮太陽和星星,小房子再也不想知道城裡的事了…
- 文學要素分析
(一) 角色:作者將小房子擬人化,以一間純樸的房子為主角,周遭環境為背景,用間接刻劃的方式,表達小房子的內心感受。
(二) 情節
- 開端 : 故事一開始住在鄉村中,嚮往著城市。
- 發展 : 小房子面臨都市化,對城鎮生活感到失望。
- 高潮 : 原本主人的孫子決定將小房子搬離城鎮。
- 小房子回到鄉下,不再嚮往城市生活。故事結局為圓滿結局,小房子回到鄉村過著快樂的生活,讓人感到幸福歡喜。
(三) 文字:字數略多,文字上大致淺顯易懂,風格清新。
(四) 觀點:敘述角度為故事的局外人,以限定性第三人稱觀點來描述整個故事。
(五) 風格:韻文風格,內容讀來感覺輕快美好。
(六) 背景:故事以自然為主,是現實生活可見的情景,從故事主人的年代轉移至主人孫子的現代,並描寫鄉村到城鎮的變遷。
- 插畫要素分析
(一) 媒材:以水彩為主。
( 二 ) 色彩:一開始明亮鮮豔,提到城鎮生活時逐漸轉為暗沉,後來小房子要搬遷後又逐漸的充滿色彩,最後小房子搬到丘陵時,又回復原本明亮鮮豔的色調。
(三) 氣氛營造:從一開始在廣闊田野中的小房子讓人覺得快樂平靜,後來小房子被高樓大廈環繞,呈現強烈對比,表達出小房子的壓迫感。
(四) 空間設計:以小房子為主體,從頭到尾小房子都在圖畫正中間,而背景隨著時空轉移。
(五) 視覺角度:俯視角度,閱讀者感覺站在高處,一覽整個故事變遷的過程。
(六) 框格:無框格,畫面為一整面的延伸。
(七) 圖文關係:以圖文主,圖文相佐,多以L形配置。
- 教學應用
本書在教導小朋友珍惜大自然,在陪伴都市的小朋友閱讀時,可以問問他們有沒有去過鄉下的經驗,並詢問喜歡鄉下或都市;在陪伴住在鄉下的小朋友閱讀時,可以問他們對於城市的生活有沒有嚮往,長大後會想繼續留在鄉下嗎?並告訴他們大自然的美好。
- 心得
看完這本書後,不禁感到有些難過,環境的變遷如此巨大,都市的進步下,鄉村綠地越來越少,文末小房子回到原本的生活,然而在現實生活中,卻不像故事裏頭,可以回到原本的面貌。希望未來人類可以多多照顧大自然,不要著重在工商的經濟發展。